修德寺的前世今生 |
|
|
修德寺遺址位于曲陽縣城西南部,其前世為隋朝第一批在全國頒賜舍利塔的30座寺院之一恒岳寺,現(xiàn)僅存遺址和修德寺塔1座。2006年修德寺塔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 隋開皇元年(公元581年)閏三月,隋文帝楊堅下詔于五岳之下各立一寺,北岳所立即恒岳寺。隋仁壽元年(公元601年)歲次,皇帝普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,謹于定州恒陽縣(今曲陽縣)恒岳寺奉安舍利,敬造靈塔。前來定州恒岳寺送舍利者為釋慧海,曾記載“海造塔于定州恒岳寺,塔基之左有瀅,名曰龍淵,其水不流,深湛懸岸。及將安置,即揚濤。沸涌激注,通于川陸”的地形和寺塔建成后的祥瑞景象。 早于恒岳寺落成的有北魏熙平二年(公元517年)的阮西旺寧定寺、北齊北周年間(公元550-580年)黃山八會寺;晚于恒岳寺落成的有隋開皇十三年(公元593年)的黃山八會寺千佛龕、唐開元八年(公元720年)的東諸侯祥定寺和西郭清化寺。唐天寶十五年(公元750年)郭子儀、李光弼等合擊史思明于嘉山,有“重修恒陽縣城”記載,想必被毀才修,但毀于戰(zhàn)火的恒岳寺卻未在重修之列。唐朝從“安史之亂”由興而衰,征戰(zhàn)不斷,寺院衰落或廢棄也實屬自然。 宋天禧四年(公元1020年)修德塔落成,宋元祐五年(公元1090年)修德塔處建修德寺。修德塔的形制為平面八角形,上為樓閣式、下為花塔式的七層磚塔,通高32.29米,與一般花塔形狀相比獨具特色,是花塔中的特例,極為可貴,為研究宋代寺塔建筑提供了絕無僅有的實物例證。恒岳寺改名修德寺,有專家推測是在北宋真宗在位(公元998-1022年)期間,因避諱真宗名“恒”之故。從修德寺塔上3塊重修塔碑文中得到證實,在北宋天禧三年(公元1019年)已使用此名稱?!靶薜隆倍钟械恼f取自“北齊幼主高恒失道,每災(zāi)異寇盜,不自貶損,唯諸處設(shè)齋,以此為修德”典籍;有的說與北岳廟德寧之殿的“德寧”有關(guān)聯(lián)。修德寺名稱來源尚不清晰,有待探討。
(圖、文/萬樹勛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