曲陽大事記(二) |
|
|
魏黃初二年(公元221年) 魏文帝祀北岳。 晉泰始六年(公元270年) 修北岳山神祠堂。 晉太元十一年(公元386年) 丁零族流民鮮于乞駐守上曲陽,聞燕王慕容垂南伐,撤至望都,被趙王慕容麟擒獲。 北魏天興元年(公元398年) 發(fā)兵開鑿?fù)艰F關(guān)至蔚縣代成山路,駐于上曲陽。 北魏泰常四年(公元419年) 明元帝東巡,遣使祀恒岳。 北魏泰常七年(公元422年) 明元帝南巡,四方官員及隨從用牛、羊、豬祀北岳。 北魏神?元年(公元428年) 定州丁零族流民鮮于臺陽、翟喬等20000 余戶聚于上曲陽,官府討伐失利,又命鎮(zhèn)南將軍叔孫建出兵。次年,鮮于臺陽等歸順,被赦免。 北魏太延元年(公元435年) 太武帝立廟于(古)恒山上,置待祀90人,歲時(shí)祈禱。 北魏太延二年(公元436年) 征定州7郡1.2萬人,修通定州、曲陽至沙泉(今山西靈邱縣地)大道。 北魏太平真君四年(公元443年) 太武帝拓拔燾巡視中山達(dá)曲陽,并刊石勒名。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(公元446年) 上曲陽縣并人新市縣(縣治所在今正定縣東北新城鋪)。景明元年(公元500年)析出。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(公元450年) 太武帝南征,經(jīng)(古)恒山,用牛、羊、豬祭祀。 北魏和平元年(公元460年) 文成帝東巡,北至(古)恒山祭祀。次年南巡,又遣使再祭。 北魏景明、正始、永平、延昌年間(公元500—512年) (今)北岳廟落成。上曲陽縣治所遷于今曲陽縣城處。 北魏熙平二年(公元517年) 阮西旺寧定寺落成,樹高3.5米、寬1.3米、厚0.4米背光千佛石像1尊(現(xiàn)寺無存)。 東魏天平初年(公元534年) 封邸珍為上曲陽縣開國侯。 北齊北周年間(公元550 -580 年許) 黃山八會寺落成。 北齊天寶七年(公元556年) 上曲陽縣去“上”字,稱曲陽縣。 周末隋初(公元580年前后) 澗磁一帶始燒制青釉瓷器。 隋開皇元年(公元581年) 封李恒為曲陽候。 隋開皇六年(公元586年) 曲陽縣改稱石邑縣,次年又改稱恒陽縣。 隋開皇十三年(公元593年) 二月初八,黃山八會寺千佛龕落成。 隋大業(yè)四年(公元607年) 隋煬帝到達(dá)北岳,西域7余國遣使助祭。 隋大業(yè)五年(公元608年) 八月,隋場帝親祀北岳,河北道郡守均前來拜見。大赦天下。 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 突厥進(jìn)犯邊境,定州總管雙土洛、驃騎將軍魏道仁在(古)恒山之陽敗之。 唐貞觀十九年(公元645年) 唐太宗伐高麗(今朝鮮)經(jīng)定州,遣使祭祀北岳。 唐開元年間(公元713-741 年) 龐家洼北部王子山院落成。 唐開元八年(公元720年) 東諸侯祥定寺、西郭清化寺落成,分樹高5米、寬1.5米、厚0.7米和高7米、寬2米、厚1米大石佛1尊(現(xiàn)寺無存)。 唐天寶五年(公元746年) 封北岳神為安天王。 唐中葉(公元750年前后) 澗磁、燕川一帶所燒白瓷聞名于世。 唐天寶十五年、至德元年(公元756年) 唐將李光弼進(jìn)圍博陵(今定州),十日不拔,引兵駐扎恒陽。 郭子儀、李光弼與仆固懷恩、渾釋之、陳回光等合擊史思明于嘉山,斬首四萬級,獲人馬萬計(jì)。史思明逃奔博陵。 郭子儀、李光弼重修恒陽縣城。 唐元和、長慶年間(公元810年左右) 詩人賈島隱居蓮花山香巖閣,留有《北岳廟》、《訪柏巖禪師》等詩篇。 唐元和十五年(公元820年) 為避唐穆宗(李恒)名諱,恒陽縣復(fù)稱曲陽縣。 (待續(xù)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