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民間故事] 洼子村大槐樹 |
|
|
提起洼子村“大槐樹”,有一傳奇故事,大槐樹現(xiàn)枝繁葉茂、根系發(fā)達,粗有三人合圍,高約兩丈,主干已空朽,內(nèi)可藏二人,向北傾斜,街南而植。樹南側(cè)古時有一人家,家主名夏善人,有人口若干,人丁興旺,大門即在樹的西側(cè),門闊樓高,兩尊石獅面北而臥,家大業(yè)有,騾馬成群,長工短工、傭人丫環(huán)幾十名。那么其家為什么這樣發(fā)達呢?傳說和村西“慧炬寺”、村中“大槐樹”有關(guān),聽我慢慢道來: 古時這里住著一人叫夏善人,這一家不知從哪一代祖先起,就居住在大槐樹旁,祖先壯年時家貧如洗,以農(nóng)為生,時常去慧炬寺周邊開荒種地,閑時常去寺院與和尚、主持閑聊,學(xué)佛說法、念經(jīng)學(xué)善,同時對門前大槐樹從不損壞、嚴加保護。有一年,家中婦人懷孕待產(chǎn),因家中拮據(jù),無奈之下,去澗瓷村下煤窯,一天可掙一合小米。一天下班掙得一合小米高興而歸,夜半歸途恰逢大雨,電閃雷鳴,因惦記家中妻小,回家心切,冒雨前行慌不擇路,摔了一跤,將米灑了一地,其祖先惜其食糧,借著閃電之光收米,一閃一收,兩閃兩收,邊收邊嘟囔:“辛辛苦苦掙得一合小米,卻灑了,真沒出息,天公又不作美,半夜而歸,唉!我若時來運轉(zhuǎn),用上長工短工,不等日落讓其回家,不受老天擺弄。”就這一嘟囔應(yīng)驗了,回家將米倒在缸中,顧不得疲勞饑餓,見妻小無恙,就睡了,第二天一早又去打工挖煤。 不幾天妻子臨盆,生一男嬰,吃的就是缸中之米,不料米只吃不減,吃一點長一點,吃一升漲一升,食之不盡,用之不竭,加之勤儉持家,省吃儉用,從此便發(fā)家了。其祖先善有善報,愈發(fā)行善,德日加厚,若遇橫逆,反躬自責(zé),怡然順受,不幾年光景便富甲一方,長工、傭人、丫環(huán)全都用上了,街坊鄰居有說是勤勞持家德結(jié)果,有的說是善于經(jīng)營,有的說是學(xué)佛行善之緣,有的說是在閃電中收米將財神收到家中,不管怎么說,實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貴之家。于是增建了新宅院,另建東西二棚,家中十幾匹牲畜喂足草料拴在東棚,但有貧苦人家,若用牲畜只管來牽,用后歸還拴往西棚即可,從不計較草料成本。再者,其祖先為兌現(xiàn)那收米時“嘟囔”之語,家中長工短工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天氣不好即使早些回家,此事不久傳遍三里五鄉(xiāng),傳到了縣城,縣吏感其德,送贈匾額二塊,各寫四個大字,分別為“善人之德”和“葛巾之額”。 夏善人之祖先又做起皮革生意,傳至善人輩仍然做皮革生意,但不知幾代多少年后,大槐樹依然枝繁葉茂,歷經(jīng)千年滄桑不衰,人不加斧鋸之傷,天不降雷電之禍。相傳夏善人在明末清初經(jīng)營皮革生意,常常往返于辛集、曲陽之間,有一次去辛集完貨,正準備上馱回家,旁邊走來一婦人,沖上馱人嫣然一笑:“這不是老鄰居嗎,啥時候到的,請到我家中用飯,百年前咱們曾是鄰居呢。”上馱人感到莫名其妙,不知如何回答,只說句“謝謝,再見”,便急忙上路了,途中年輕人問年長人:“老叔,上馱時那位老婦人怎么稱咱們是鄰居?還禮讓咱們?nèi)ゼ抑杏蔑?。”年長人無從回答,心中聯(lián)想起家中老槐樹軼事,回說:“別問了,回家后善待咱門前的老槐樹就是了?!被丶液笙蜃娓刚f起此事,則認定門前老槐樹有了仙氣,從此,善待老槐樹更加有之。 不知是老槐樹陰助,還是“慧炬寺”學(xué)佛之緣,如今洼子村老槐樹仍在,更加枝繁葉茂、根系發(fā)達,后人們用水泥、青磚將其圍護起來,人們夏天在樹下乘涼、閑聊,茶余飯后仍這樣傳說著。 (文:夏軍全) |